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人物 > 老兵风采

    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,从健步如飞到步履蹒跚,老兵陈守贵与国防坑道相守近半个世纪——

    坑道深深 守护情长

    ■中国国防报记者  贾二兵  林  琳  特约记者  孔庆珊

   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袁家村。

    初冬,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域城镇袁家村,群山逶迤,林木斑斓。一位已过古稀之年的老人拄着拐杖,蹒跚地走在蜿蜒山路上。“从前天天上山,浑身都是劲,如今年纪大了,来回一次得两小时。”老人喘着粗气,笑了笑,指着前方说,“快到了,前面就是国防坑道。”冬日的暖阳温柔地洒在老人脸上,深深浅浅的皱纹里写满了回忆。

    老人名叫陈守贵。1968年,18岁的他成为一名铁道兵,1971年入党,1975年退伍回乡。回乡那年,他主动申请守护附近国防坑道。这一守,便是大半生。

    陈守贵患病后在家休养,仍时时挂念坑道。

    承诺——

    “请组织放心,这任务我包了”

    坑道洞口,有一株粗壮的侧柏树,主干挺拔、冠盖如荫,犹如一个忠于职守的哨兵。“这伙计比我晚来两年,是我守坑道的老战友!”手抚树干,陈守贵高兴地向记者介绍。

    1975年,这处国防坑道管护权移交地方政府。时任袁家村民兵连连长的陈守贵主动请缨,接下看护任务:“我当过工程兵,又是村里的老党员,请组织放心,这任务我包了。”陈守贵当时也没想到,他用了大半生去践行这句承诺。

    “要让组织放心,首先自己要上心。”坑道很长很深,晚上还有蝙蝠出没。陈守贵每天都会上山打扫,清理坑道中的动物粪便和尘土。一天,陈守贵无意发现,从山脚下仰望大山,坑道洞口位置十分明显。夏天,山上杂草丛生,洞口还算隐蔽,冬天百草凋零,洞口就露出真面目。陈守贵思前想后,决定好好给洞口“装扮”一番。

    来年春天,陈守贵运来几棵柏树苗,栽种在坑道周围,又打来山泉水浇灌。哪知,这山是座石头山,浮土下多是碎石,栽种的树苗无一存活。周围人都劝他作罢,陈守贵不死心:“既然接了任务,就得干好。种不活就再种。”这回,陈守贵吸取教训,先挖几个深深的树坑,将里面的乱石刨松挖出,再往坑里填土、施肥。农忙季节缺少帮手,他一个人忙不过来,就动员妻子袁凤兰搭把手。慢慢地,一棵、两棵、三棵……石头山上的小树苗生出新枝,长出绿芽。

    一次,陈守贵和袁凤兰上山种树。晌午时分,两人坐在石坡上就着咸菜嚼着馒头。“种了两年树,活了不到一半,咱要种到啥年月?”袁凤兰忍不住埋怨。

    陈守贵头也不抬:“啥时候周围都绿了,咱就不种了。”半晌,陈守贵似乎意识到什么,柔声对妻子说,“累了就回家歇会吧。”

    袁凤兰没有走。打那以后,只要有空,她就跟着丈夫上山种树。“他的性格我了解,干啥都是一根筋,不达目的不罢休。”说起丈夫,袁凤兰的眼角眉梢都往上翘。

    如今,坑道周围已是草木成林、绿树成荫。

    陈敬梁背起陈守贵前往坑道。

    使命——

    “要守就守到底,绝不半途而废”

    守护坑道,对陈守贵而言,不仅是责任,更是使命。

    1996年的一个夏夜,狂风怒吼,大雨滂沱。陈守贵从梦中惊醒,立刻披衣下床。听到动静的袁凤兰赶紧拽住他问:“大半夜的,干啥去?”

    “这么大的雨,坑道肯定积水了,我得去看看。”陈守贵不顾妻子阻拦,抓起手电筒和雨披就往屋外走。

    山路泥泞陡峭,陈守贵深一脚浅一脚在雨中艰难前行。狂风将他的雨帽吹落,雨水浇湿了他的头发,又顺着脖子流进衣领。等走到洞口,他早已浑身湿透。

    陈守贵进洞一看,雨水果然顺着洞口灌进坑道,低洼处已经积水。他忙拿起水桶水瓢,将积水一桶桶往洞外倒,又用泥土将洞口附近加高,忙活了大半夜,才迷迷糊糊地下山。

    细密的雨点中,手电筒的灯光愈发昏暗。陈守贵脚下一滑,摔倒在地,手电筒没拿稳,一骨碌滚下山了。陈守贵只能摸黑前行,一不留神踩了空,也滚下了山,腿摔伤了。待他一瘸一拐回到家时,俨然成了泥人。过了两日,又下雨了,豆大的雨珠打在窗户上。受了伤的陈守贵在家中坐立不安。袁凤兰知道丈夫放心不下坑道,只好提议替他去看看。“不提还好,这一提,他便天天催我上山。”袁凤兰笑着说。

    陈守贵的儿子陈敬梁告诉记者:“父亲常说,要守就守到底,绝不半途而废,当过兵的人,说话要算数。”

    2014年,村里决定要在山坡上修建凉亭,选址正是坑道附近,陈守贵得知,立马找到村干部表示反对:“修建凉亭,容易暴露坑道位置。”在陈守贵的坚持下,村委同意重新选址。

    博山区人武部领导感慨道:“陈守贵深刻诠释了一名老兵的忠诚与担当。他的想法很简单,只要有损国防建设的,坚决反对;只要有益于国防建设的,坚决维护。”

    陈敬梁搀扶陈守贵上山。

    传承——

    “等我走不动了,就让儿子继续守”

    群山脚下,一间朴素的小平房,一座干净的小院子,这里就是陈守贵的家。守几亩薄地,喂几只鸡羊,老两口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。

    “年轻的时候,谁没点虚荣心?老头子守坑道补贴少,要说那会儿不埋怨,肯定是假的。”袁凤兰笑着说,“看见邻居出去打工挣了钱,回来又是添电器,又是买新衣,我也羡慕。不过说来也怪,日子久了,见他对守坑道如此上心,慢慢也就理解了。几年前,政府想为老头子涨补贴,他不要,还说,‘要是为了钱,谁也不会守坑道’。”

    春夏秋冬,寒来暑往。一年又一年,从青丝到白发,从孤身一人到夫妻相伴、携儿带孙,陈守贵一家守护坑道的队伍逐渐壮大,守护坑道也成为陈守贵一家人的光荣使命。

    又到雨季。陈守贵的儿子陈敬梁换上雨鞋,穿上雨衣,挑拣了一根较粗的枯枝当手杖出发了。“父亲放心不下,我替他去看一眼。”今年1月,陈守贵突患疾病无法上山。他叫来儿子,跟他约定:每周至少去一趟坑道,遇上暴雨,必须及时上山查看。陈敬梁小时候常跟父亲上山巡护,对山上的一草一木非常熟悉。“这山原本没有路,到处是荆棘和乱石。我父亲走了这么多年,硬是走出了一条小路。”得知坑道没受影响,陈守贵这才放心。

    “如今,儿子敬梁已成了家。我这儿媳妇也是挺好的,不仅帮着守坑道,还常领着我孙女去打扫。要不是他们,老头子肯定不踏实!”袁凤兰拉着记者的手,一时感慨万千。

    在陈守贵家中,记者看到一本本陈旧的日记,许多封皮已经泛黄,内页有些残缺,里面记录着陈守贵一家三代守护坑道的点滴日常:有陈守贵的种树心得,儿子陈敬梁的巡逻记事,还有孙女陈金鸾稚嫩的感悟体会。发黄的纸张,坚定的字迹,透露出三代人对国防事业的热爱。

    “我这辈子两件事最骄傲,一是当兵,二是守坑道。”10月的一天,博山区人武部邀请陈守贵为干部职工讲一堂国防教育课,分享他多年守护坑道的经历。讲台上,陈守贵一身老式军装,风纪扣扣得严严的,精神抖擞。

    守护坑道48年,陈守贵多次被评为“国防工程维护管理先进个人”。他说,组织把守护国防坑道的任务交给他,是对他的信任,也是他的荣光。离别之际,陈守贵满怀信心地说:“请组织放心,等我走不动了,就让儿子继续守。”

    陈守贵多次被评为“国防工程维护管理先进个人”。

    致敬每一个平凡岗位上的坚守

    ■曲  林  王梓洋

    天地万物,既有高山大河的壮丽,也有一草一木的平凡;人生事业,既有轰轰烈烈的壮举,也有默默付出的平淡。再平凡的岗位,也会因执着坚守而非凡;再平淡的事业,也会因全心投入而精彩。

    巡一方坑道,守一句承诺。48个春去秋来,老兵陈守贵用他赤诚的爱国之心,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,将最美的青春年华献给国防事业,书写了一段平凡又非凡的人生。

    爱国之心,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。从“位卑未敢忘忧国,事定犹须待阖棺”到“臣心一片磁针石,不指南方不肯休”;从“男儿何不带吴钩,收取关山五十州”到“只解沙场为国死,何须马革裹尸还”……五千年来,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深厚情感,不断延续、积淀和发展,在漫长的岁月中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、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,形成了内容丰富、影响深远、感召力极强的爱国主义精神。从郑重讲出“请组织放心,这个任务我包了”的那一刻,陈守贵默默无闻、无怨无悔地守护坑道48年,这背后是他对祖国、对国防事业最质朴的爱。

    不同的价值取向,决定不同的人生航向。崇高追求是心中坚守的精神高地,也是执着笃行的内在动力。一个人树立了崇高的追求,就能扬起理想的风帆、紧握志向的罗盘。“要是为了钱,谁也不会守坑道”,这句朴素的话语好比一杆秤,称出了信仰的无价。当我们为八面来风所扰、为各方利益所乱时,不妨用这杆无形之秤称称自己,相信你也能看清前行的方向。

    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?陈守贵的答案栽种在坑道边一片片绿荫下,书写在家中一本本泛黄的日记里,濡染在他对儿孙辈的言传身教中。“要守就守到底,绝不半途而废”“我这辈子两件事最骄傲,一是当兵,二是守坑道”,陈守贵用几十年无怨无悔的赤诚奉献道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,也镌刻了人生的平凡与非凡。

    有理想、有信念、有奋斗、有奉献的人生旅程,才算不虚此行、不虚此生。回望党领导人民奋斗的不平凡历程,一代代共产党员不畏险阻、不怕牺牲,挥洒汗水、燃烧青春,取得了改天换地的巨大成就,创造了“当惊世界殊”的伟大奇迹,谱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。步入新时代,更加需要千千万万个“陈守贵”,自觉践行爱国奉献精神,自觉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强国强军事业紧密相连,在各条战线、各自岗位上,用青春和热血为“国之大者”担当“小我之责”,在平凡的岗位上写就非凡的人生华章。

    (本文照片由宋  伟、李志祥摄)


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