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育 > 拥军爱民

    风雨中,我为你而来

    ——4名抗洪抢险一线官兵和文职人员的爱民故事

    一个“我成为你”的故事

    ■第78集团军某旅舟桥四连中士  韩  旭

    韩  旭。赵伟志摄

    8月4日凌晨4时30分,我部接到抗洪抢险预令。

    这一天,终于来了。

    橘红的救生衣、红色的条幅、军绿色的运输车……眼前的一切,瞬间让我想起2010年的那个夏天。

    2010年8月,我的家乡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因持续强降雨引发洪灾。那年,我12岁。我清晰地记得,洪水冲进镇子的那一刻,奶奶抱紧我时绝望的眼神。

    年迈的奶奶带着我躲进家里位置最高的仓房。在暴雨倾盆的深夜,远处手电筒的微光给我们带来了希望——两名抗洪官兵来到我家搜索救援。他们爬上仓房,背起我和奶奶,将我们送到安置点。从那天起,橘红的救生衣和绿色的迷彩服,成为我眼中最美的色彩。

    装载物资、人员登车、编队出发……13年后,我坐在前往灾区的车厢里。曾经向往的救生衣和迷彩服,如今穿在了我的身上。

    越接近任务地域黑龙江省五常市沙河子镇,雨下得越大。我们的车队好似一条长龙,在一片汪洋上向险而行。

    因路基冲毁,在距离沙河子镇一公里处,车辆无法前行。“徒步进村救人!”8月5日凌晨4时,副连长岳清龙带着我们绕路5公里,徒步挺进沙河子镇。

    “那边养老院里有老人还没出来!”

    听见消息,我和战友立即向养老院飞奔。这里的老人大多年龄在75岁以上,超过半数或卧床不起、或行动不便。我们将老人们小心地背出,悉心安抚。

    经过近5个小时的奋战,我们成功将养老院的47名老人全部转移至安全区域。

    洪水还在肆虐。上游有个村子仍是“孤岛”,断水断电,食物紧缺,80多户、180多名村民被困4天。继续冲锋!8月6日下午4时左右,我们坐上运输车前往下一个任务地域。

    “人员下车,快速行动!”道路泥泞,运输车无法前行,我们只能徒手将操舟机、冲锋舟抬到可以行舟的水库里。机体重上百斤,蹚着没膝的泥浆,我们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。

    组装冲锋舟、搜索救援、应急转移……看到穿着救生衣的解放军赶来救援,许多群众激动不已。我看到他们期盼的神情, 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。只是现在,我成为了那个伸出援手、背起大娘、抱起孩子的子弟兵。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,越来越多的群众安全转移到安置点。

    忙碌了一天,大雨终于停了。看着安置点里群众安然入睡,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。今天,我终于“成为了你”。

    (迟博、王麒淞整理)

    一条为使命而往的路

    ■联勤保障部队第984医院门诊部护士长  周武红

    周武红。照片由作者提供。

    7月31日晚,大雨如注。22点,我接到医院的电话:“速来医院待命,随时准备出发。”

    受台风“杜苏芮”带来的强降雨影响,北京市门头沟区不少群众受困,还有人受伤急需就医。为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,医院发出紧急通知,要求我们随时做好出征准备。挂了电话,我赶忙冒雨往医院集结。

    一路上,雨不停地拍打着车窗,低洼地带积水已漫过半个车轮。看着模糊的前路,我深深担忧——不是担心路况危险,而是担心山区群众受灾严重。作为一名共产党员、军队文职人员、护士长,我深知,这是一条为使命而往的路。

    8月3日上午,我们第二批医疗队正式接到出征通知,开赴受灾严重的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。

    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把这里冲得七零八落,被吹倒的树木横在路上,到处是山体滑坡。道路被冲毁,救护车和物资车根本无法通行,我们只能下车,背着物资在水中徒步。雨还没停,大家的衣服湿透了,脚上裹着泥巴,但都步履匆匆。

    8月3日18点,我们抵达王平镇卫生院。听说解放军来了,受灾群众早早来到义诊现场,排起长长的队伍。

    70多岁的王大爷,在洪水中不慎被铁丝划伤了腿,一瘸一拐赶来。我赶紧将大爷扶到椅子上,为他检查伤口,发现伤口感染严重,整条腿红肿得厉害。我立即为大爷清理伤口,上药包扎,并把消炎药等药物服用注意事项向他一一交代清楚。

    “解放军来了,我们就不怕了!”处理完毕,大爷感激地握着我的手,反复向医疗队员们道谢。

    我们知道,还有许多像王大爷这样的群众在等着我们。我们来这里,就是要送医到最远的地方去,到受灾最重的村子去。

    在随后的几天时间里,我和医疗队员们翻山越岭,攀登近乎垂直的崖壁、越过水流湍急的深沟,徒步走进十几个村子。通往这些失联村庄的许多道路出现严重塌方,有些断裂的道路下方就是湍急的、正在行洪的河水。我们翻越一座座山,每到一处村落,就把医疗服务带到那里。

    在雁翅镇巡诊时,队友孙冠勇为一位阿姨诊疗结束,开好了药方,阿姨却迟迟不肯拿药,小心地问:“这药贵吗?”孙医生连忙说:“您不用担心,这药是免费的,解放军救治受伤群众不收费。”听完孙医生解释,阿姨脸上的神情一下子轻松起来。我赶紧将药递到阿姨的手里。

    阿姨接过药,我听到她喃喃地说:“感谢党、感谢亲人解放军……”

    (郑新红、解放军报特约记者王均波整理)

    一次双向奔赴的救援

    ■河北省保定军分区干事  孙传宗

    孙传宗。苏英凡摄

    “涿州市码头镇告急!大批群众急需救援转移!”

    8月1日清晨,风雨交加,我所在的保定军分区接到上级命令,前往开展救援行动。14台运输车、37条冲锋舟、185名官兵和民兵立即出动。

    到达受困人员集中的某社区时,水流仍在急速涌入社区。水下到处都是被淹没的车辆和树木,螺旋桨一旦撞到水下的障碍物,冲锋舟随时可能失控。

    看到部队救援队伍赶到,许多党员群众立刻主动要求担任向导。在我这艘冲锋舟上当向导的,是2002年出生的码头镇政府工作人员张众。得知部队展开救援,他第一时间赶到现场。“我就在这里工作,熟悉路况,跟我走!”

    “前面水下是栅栏门,注意减速慢行!”前进过程中,他不时提醒操作手,避让已经被水淹没的障碍物。

    在他的指引下,我们安全抵达房屋集中区。洪水淹没了房屋的一楼,1名老人、1对夫妻和他们襁褓中的婴儿被困在二楼。待冲锋舟停稳,我们将牵引绳绑在二楼窗台的栏杆上,接过他们递下来的行李,引导他们登船。“翻出来,手抓紧栏杆和绳子,脚踩在我肩膀上!”在我们合力搀扶下,4名群众顺利登船。

    连续奋战到2日凌晨5时,我们在指挥部稍作休整。脱下被水浸泡一天一夜的鞋袜,双脚早已泡得浮肿泛白。

    “还坚持得住吗?”我问张众。

    “你们军人没一个说不行的,我年纪轻轻,没问题!”他的回答十分坚定。

    天刚放亮,我们准备再次进入灾区救援时,遇上一对中年夫妇推着三轮车,带着煮好的面条、肉丸和蔬菜,在马路边为救援人员和群众发放餐食。三轮车上挂着一个简易的纸板,上面写着“免费”。“小伙子,你辛苦了,多吃点儿!”端着热腾腾的面条,我瞬间眼眶湿润了。后来我才知道,这对夫妇在附近村里经营餐馆。听说这里是转移安置点,他们专门做好饭送来,只为让救援人员和群众吃上一餐热饭。

    在码头镇的救援持续到8月4日,我们军分区救援队一共成功转移群众3200余人。回撤那天,许多群众自发站在道路两边送别。回忆起和我并肩作战的张众、给部队送来热食的夫妇,看着眼前以最质朴的方式表达感谢的群众,我的心里满是感动。这次救援,是一场军民的双向奔赴。为了这样可爱的人民,再辛苦也值得;有这样坚如磐石的军民团结,再大的困难,我们也一定能够战胜。

    (刘杨、赵大永整理)

    一场风雨中的“成人礼”

    ■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上等兵  程  帅

    程  帅。李鸿宇摄

    下了几天的暴雨,终于停了。

    8月2日凌晨4点,我们支队接到任务,组建先遣侦察队前往勘测109国道65公里路段受灾情况,为后续救援部队提供最佳抢通路线和用兵建议。我和13名战友带了一天的干粮,立即动身出发。这是自去年3月入伍以来,我第一次执行重大任务。

    行进途中,道路两侧泥石流、滑坡严重,脚下积水深浅不一,有的地方淤泥深度没过膝盖,我们一路艰难摸索着向前。

    早上6点,途经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附近,大家隐约听到山上的村庄里有群众的呼救声。

    群众的呼唤,就是我们冲锋的号音!先遣侦察队队长下达命令,先将求援群众转移到安全地点。

    山体湿滑,我们一边用手电筒照着脚下的路,一边相互扶助,向上攀爬。来到村庄,我们挨家挨户在村子里搜寻被困群众,很快确认有9名群众滞留在此,其中包括3名老人和1名10岁的女孩。

    考虑到我们上山的路陡峭湿滑,还不时有石块滑落,我们决定选择另一条路,多走2公里送群众下山。

    我护送着那名10岁的女孩转移。途经一段因路基冲走而近乎悬空的铁轨,我搀扶着她,提醒她一定要注意脚下。这时,她突然说:“叔叔,我有点害怕。”我一下子愣住了。我今年20岁,还是第一次有人叫我叔叔。那一刻,一种自豪油然而生——如今,我是一名军人,我必须成为一名可以依靠的“解放军叔叔”。

    通过铁轨后,女孩笑着问我:“叔叔,你当兵几年了?”

    我说,就一年多。我以为是自己不够老练,让她看出了我是队伍中兵龄最短、年龄最小的一个。没想到,她说:“叔叔这么勇敢,当兵才一年,真看不出来!”

    将群众暂时安置到我们的临时营地,我们准备返回继续执行勘测路况任务。考虑到几名群众被困时间已经很长,我们将携带的部分干粮和水留给他们。他们眼里含着泪花,不停地向我们道谢。

    “你们是人民的好兵娃娃!”目送着我们离开,群众喊出了心里话。我们听见了,一起转过身来同他们挥手告别。

    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往返跋涉,我们顺利完成109国道路况勘测任务回到营地。没想到,9位获救的群众一下子认出了我们,立即围了过来。大家抑制不住见到我们的喜悦,激动地紧握着我们的手。

    那一刻,我的眼睛湿润了。群众发自内心的话语,最真实、最感人,一声“叔叔”、一声“子弟兵”就是对我们最深的感情、最大的信任。

    (刘彰、解放军报特约记者朱朝阳整理)

    题图摄影:张 涛、李明钟、宁春瑞 制 图:扈  硕


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